2024年福建社科界青年学者论坛学术综述
发布时间:2024-03-29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引导社科界青年学者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2024年3月23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大学主办,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2024年福建社科界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行。论坛共收到省内外应征论文139篇,经专家评审,62篇入选论坛优秀论文。优秀论文作者应邀出席论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创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一、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郭海龙和云南大学戴子薇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在现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文化形态的创新空间。厦门大学刘也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文明形态变革意义上的哲学理念创新,能够为新文明形态建构贡献思想力量与实践智慧。
(二)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福建农林大学罗贤宇和林瑜臻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特质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价值取向、创造导向、创新方向和评价指向四重维度。贵州大学杨正军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观的汲取借鉴,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性的坚守继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人民性立场的赓续发展。
(三)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疆师范大学罗志佳认为,从本体叙事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叙事。闽南师范大学何铭灏认为,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探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北京大学姜岩认为,要回到传统中国的经验和习惯,寻找超越时代的文化诉求,更多民族艺术将在“本土智慧”的光辉中,贯通古今、指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闽南师范大学张兴旺和余思新认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性”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是从根源上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根本途径。
(二)以融媒体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模式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将融媒体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之举。集美大学李文涛和李卓芃提出,创新性发展下的“嘉庚精神”要以人为本的数字创意新思维,寓教于乐的数字创意新形式,优化数字创意设计叙事新内涵,从而加快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与传承。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谢丽彬提出,坚持文化为本、鼓励跨界融合、关注用户体验、注重可持续发展及完善技术法规监督等策略,助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繁荣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大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厦门大学黄美笛认为,以“乡愁沈丹”为代表的数字农人以个体流量赋能乡村振兴,既根植于乡土社会,又链接到现代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云南大学戴子薇探寻铸牢云南乡村地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从五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进行解读,为有着相似资源的民族村落的凝聚提供可参考的实际案例。
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个着力”,其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价值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华侨大学罗家旺认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智慧,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福建警察学院陈婷认为,中华文化不仅需要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探索与全球文化的有效对话和融合,而且需要把握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机遇,提升中华文化叙事的深度和质量。
(二)加强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今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的可靠保障。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廖钟源认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以数字形态呈现的“福”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生根发芽,充分体现“福”文化对促进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价值升级。泉州师范学院陈琼莲认为,南国诗宗邱菽园对古典诗论的接受与运化,为中国古典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古典文学理论如何走向横向异域提供更多的路径参考。
(三)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提升文化传播效能。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平台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鉴于来自于中国的意见领袖在整体国际舆论场仍处于弱势地位,厦门大学张楠认为,中国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应积极发声,中国的意见领袖需要与活跃于国际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加强合作,减少传播障碍与隔阂,以更好地引导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环境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观察福建区域形象在TikTok海外平台的短视频生产过程,莆田学院的唐沛和朱硕认为,与福建区域形象相关的视频类别和情感倾向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论坛期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信礼,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明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杨洪源分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生成与内在逻辑”为题作主旨演讲。
(作者:黄巧龙,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新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西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
-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广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内蒙古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