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通讯》2024年第1期刊发张建光在
“福建省朱子学术方法与闽派社会科学构建”
专家座谈会上发言文章:朱子为学之道启迪闽派社科构建

发布时间:2024-01-11

  朱子的为学之道全面继承了儒家自孔孟以来的治学之道思想,并以其宏大的气魄、严密的思辨,建立起以“本体—心性—工夫—政治理想”为逻辑架构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其中,关于为学之道的阐发,更是深邃严密,影响深远。朱子做学问的方法对闽派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有众多启迪。

  志向高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志向高明是指立志要超乎万物之表,需要摆脱外在事务的拖累,立志成为学者,才能真正实现立志的作用。朱子认为:“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义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学尧、舜。”在树立志向后,要长期贯彻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才是真正的志向高明。要知行相需、知行合一,并以行为作为检验志向高明程度的标准。朱子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在当代,志向高明就是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社会科学要立大局,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大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使命”。 闽派社会科学一定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为学之道”。

  格物穷理——探求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内因

  朱子认为:“物理皆尽,则吾之知识廓然贯通,无有蔽碍,而意无不诚,心无不正矣。”明白事物的道理及其之间的联系,自身的知识内容则将豁然贯通,自然能够达到诚意正心,摒除人性中恶与欲, 复归道德纯粹的天性。

  如何格物?这里的“物”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东西,既包含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又包含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及个体身心的种种方面。为此,朱子认为要接近事物,考察事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一件一件地格,“逐一做工夫”,表里都应触及,即通过探索、实践,从而完全掌握事物的道理、本质和规律,进而求得了知识,明白了事理,即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向外求知的过程。朱子格物的目的是道德的苏醒,也就是致知的目的。格物致知是当时认识论的高峰,是朱子的知识观、人生观,也是其做学问的信念。格物致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内涵,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方法,对我们社会科学的建构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格物致知”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成为闽派社会科学建构的方法和途径。当今的社会科学者,“格物”就是围绕着时代问题和时代之问,探求真理等“切己之事”。社会科学者要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经过去伪存真,从中发现事物规律性的东西,让结论能够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规律,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探求中华文明演进规律、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内因,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演进逻辑。“致知”就是得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历史和理论内在的动力和逻辑。

  “博约一体”——构建博大精深的闽派社会科学体系

  “泛观博览,由博返约”是朱子治学方法的系统概括。朱子认为,研究者需要多方面的学习,方能够由此提炼出学术真谛。

  首先,把握“博”。“泛观博览”就是博学。朱子认为“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追求的是内容以多与广为目标,以天地万物作为学习的对象。自身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方法都应该纳入学习对象当中,这决定于朱子的学术思想,尤其是格物致知的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每个切己事务,方能实现掌握内在事务之理的目标。闽派社会科学体系要求“博”,就研究领域而言,要涵盖福建地域内的所有文化,如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宋慈法律文化、茶文化、建本建盏文化、郑成功文化、妈祖文化、张三丰文化等等。

  再者,把握“精”。“由博返约”是以博学为基础 ,“归宿于切己之事”,在涵盖所有闽派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后,由博返约,构建精深的研究门类和学科体系,提升科研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重点学科和学科体系,提升福建学术话语权。

  “泛观博览,由博返约”前后相互依存。朱子在鹅湖之会后,学者们如陆九渊、吕祖谦等在“博约”的关系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和认知,但朱子始终坚持两者融为一体的研究模式。朱子“博约一体” 的研究模式,对我们当今闽派社会科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福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聚地和起源地之一,各类文化相互影响。朱子文化起源于福建并非偶然,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朱子理学的形成与福建武夷山儒、释、道三家学派的高度发达有关;与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有关,和当时发达的经济体系(印刷业)与丰富的发明创造有关,甚至和发达水陆交通相关,如与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社会科学者挖掘福建文化的根底和脉流,探索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演变的时代性和逻辑性,将为福建履行新文化使命奠定基础。

  融会贯通——探索福建文化“活的灵魂 ”

  朱子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道德行为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到质变,将“一旦豁然贯通”。“贯通”是“积累”的必然结果,“积习(积累)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积累)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穷尽“人心”至极之“理”,用力久了,积累多了,就会“脱然贯通”“自然醒悟”,掌握天理,看透众物表里精粗,心明眼亮,仁之境界也就达到了。只“玄想”不实践,言行不一,知行分离,这是修德的重要弊病。朱子反复强调发扬孔子实干精神与学以致用,就是要纠正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弊病,也是他把“格物致知”作为重要道德教化方式为“学者立身进步之要”的原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的闽派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绝不是“淡化”社会问题人类性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性,而是以其 “独特优势”,彰显出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

  福建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中华文明的四个突出性总体一致。福建文化也有其特性,如“海纳百川”“爱拼会赢”“和衷共济”等,还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供挖掘。朱子文化中民胞物与、格物致知的生态理念,闽越文化中兼收并蓄、融合借鉴的精神态度,茶文化中对健康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等等,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对上述文化研究中,重在积累,待研究成熟时,重在融会贯通。

  探索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等与中华文明演进的关系,提炼其跨越国度、超越时空、蕴含永恒价值的“内核”,探索其“活的灵魂”,以福建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演进的动力,为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乃至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福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更好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要坚决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闽派社会科学的建构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福建的贡献。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Baidu
map